明初,明朝政府在梵凈山地區開采朱砂與金礦,派有官員督辦。由于梵凈山風光神奇,佛教于是興盛起來,成為僧眾向往的“梵天凈土”,故正式得名“梵凈山”,民間則稱“大佛山”。
“敕賜重建梵凈山金頂序”碑位于金頂東北500米處的老金頂腳,海拔2270米,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為古排樓式,碑帽已脫落,而鑲碑石坊及鼓形護腳、敦厚的臺基仍舊完好。額鐫“敕賜”二字,故俗稱敕賜碑。禁砍山林碑,共兩塊,分別刻記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十二月護理貴州巡撫麟慶、貴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1985年9月列為貴州省保護文物。
梵凈山于2018年10月17日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2008年6月30日被評為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中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MAB)成員,同時也是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認定的世界自然遺產。2018年7月2日,中國貴州省梵凈山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梵凈山
梵凈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位于貴州省東北部江口、印江、松桃三縣交界處。
山體龐大雄渾,摩云接天,早在明初就被尊為“名岳之宗”,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1986年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年又榮選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被譽為“地球和人類之寶”。
梵凈山,武陵山脈的主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人與生物 梵凈山蘑菇石梵凈山蘑菇石 圈保護區網”成員。
位于貴州省東北部地區西面印江、江口、松桃三縣交界處,總面積567平方公里。
梵凈山,全境山勢雄偉,層巒疊嶂;
坡陡谷深,群峰高聳;
溪流縱橫,飛瀑懸瀉;
古老地質形成的特殊地質結構,塑造了它千姿百態、崢嶸奇偉的山岳地貌景觀。
典籍上考證,梵凈山唐朝以前稱“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后稱“梵凈山”,“梵凈”乃“佛教凈界”。
梵凈山的聞名與開發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凈山區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龐大寺廟群,奠定了梵凈山乃著名“古佛道場”的佛教地位,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彌勒菩薩道場,佛教文化為蒼蒼茫茫的梵凈山披上一層肅穆而神奇的色彩。
游梵凈山,成熟而最為便捷的線路只有一條,就是經印江自治縣木黃風景名勝區到梵凈山自然保護區的西線梵凈山旅游線路。
車行50公里,只需一個半小時便可到達自然保護區的棉絮嶺接待站。
在木黃風景名勝區,可參觀紅二六軍團會師紀念館、紀念碑,了解紅軍在印江、沿河等地建立黔東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歷程。
同時,還可以在蔡倫古法造紙文化村、永義紫薇園、團龍民俗文化村等景點參觀考察土家民俗民族文化、古法造紙、儺戲儺技和土家擺手舞等文化產品,其參與性和觀賞性非常強。
進入自然保護區后,可游四大皇庵之首的護國寺,看規模龐大的佛事活動。
在棉絮嶺能遠眺萬米睡佛,并以此為起點,步行一個半小時,順山脊過薄刀嶺、穿黑巷子、攀剪刀峽即可到梵凈山核心保護區,可游蘑菇石、看萬卷書,探九皇洞、攀梵凈主峰—金頂。
沿途視野開闊,道路較為平緩,既能體會攀沿中的艱辛,又能神情怡然欣賞風吹云散時閃現的爛漫山花和茫茫林海。
心靈沉積的疲憊在佛教名山優秀而神奇的自然生態中得到安撫和釋放!
其實你大可以百度一下其他人提問過的,我生長在梵凈山腳下,對于像我這樣一個出門見山的人來說 爬山并不是我衷愛的。
但是如果對于一個生在在沒有巍峨高山的平原人來說,去登梵凈山你絕對會有想不到的收獲,這不是話能表述清楚的。